日前,由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福寿康智慧医疗养老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承办、嘉兴世道进出口有限公司和嘉兴市万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24年护理员职业发展共创公益活动”在上海举行。活动以“前行的力量”为主题,聚焦我国养老护理员职业发展现状,核心发布了《2024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
《报告》对分布于全国23个省区市的7000余名养老护理员进行深度调查与分析,揭示其职业现状概貌,从培训体系、优化结构、政策与保障机制建设、技术创新、职业价值、服务供给体系等多维度对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出发展建议。
01.
2024养老护理员画像
调查中7264名养老护理员样本分布在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女性、大龄、初中、农业户籍成为养老护理员画像的关键词。
性别构成方面:
与2023年首次发布的报告一致,女性养老护理员的占比依然超过80%,达到89.76%,女性仍是这一职业群体的主力军。
年龄构成方面:
50-55岁养老护理员占据了近四成的比例,41-55岁占比合计超过63%,30岁以下占比仅3%。在分性别的年龄构成中,女性护理员的比例普遍高于男性,特别是在50-55岁年龄段,女性护理员的比例达到90.85%,这表明2024年的调查中大龄女性养老护理员占比更加突出,“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现象变得普遍。这与目前养老护理员职业的工作强度、薪酬待遇等多种因素相关。
工作负荷层面:
《报告》调研显示,在工作负荷层面,养老护理员工作时间9-12时最多,占比44.39%。在薪酬待遇方面,月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养老护理员占比为36.49%。养老护理员工作强度大,待遇相对低,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工作年限方面:
养老护理员工作年限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调查发现,养老护理员的平均从业年限占比最高的是2-5年,达到62.82%;工作年限超过6年和不足1年的占比均不超过20%。如何让工作了2-5年、具有一定经验的养老护理员留下来,是养老服务行业亟需破解的难题。
与2023年调查结果类似,农村户口的养老护理员占据了较大比例,为63.24%。初中学历的养老护理员占比56.1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员仅占2.93%。
总体而言,我国养老护理员仍存在“三高三低”的普遍特征:学历水平低、薪酬待遇低、职业认同低、平均年龄高、工作强度高、流动性高。
02.
2024养老护理员心声:期待专业成长与职业认可
调查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养老护理员反应需要提升专业照护技能,其次是沟通交流技能和心理疏导技能。在专业照护技能中,慢病护理技能、安全护理技能和用药护理技能是最需要提升的。
研究分析发现,农村户籍养老护理员对于沟通交流技能和专业照护技能的提升需求最为显著,因为农村户籍的年长员工仍是护理员的主体,而其并未通过求学、工作、人口流动、在职教育等实现城镇化,对于相关技能的掌握是最匮乏的,应该给予重视。
此外,与大众认知有所偏差的是,受教育程度高反而越需要提升专业照护技能,结合实地调研,养老照护技能可能存在着“高学历技能洼地”的现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约七成养老护理员期待设立专属节日。
03.
养老护理员需求持续增加
根据2024年9月的民政部数据,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庞大的是失能老人基数,背后是显著增长的护理需求和服务人才缺口。随着老人失能比例持续攀升,中国的养老护理员市场既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从供给端看,数据显示,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缺口达550万,新增老年护理员的流失率为40%至50%。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涉及大健康领域的职业共7个,养老护理员位居该领域首位。
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工作强度大、福利待遇较低等,制约了养老护理员市场的发展速度。即便未来智慧养老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养老服务仍然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养老护理员来实现。而服务人员的供需不匹配,则是亟需破解的行业难题。
目前养老行业面临的问题,人才只是问题的表象。真正的问题是,市场潜力还没有变现,服务能力不及社会预期,而市场的不成熟,必然导致职业天花板较低,从而影响就业意愿与吸纳毕业生的能力。正如首批开设养老专业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所言,尽管学生们对养老行业有了更深刻认识,但还是有部分应届生在观望是否接受养老机构的工作。
媒体报道提到,目前养老机构虽然提供了不少岗位,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更倾向于进入养老领域的体制内工作或者考研深造。就业选择当然是理性的和个人化的,养老领域的体制内工作机会相对有保障,而该领域体制外的就业前景则显得不那么明朗。一言以蔽之:养老机构的工作前景更广阔,但挑战性也会很大。因此,要对选择入行毕业生致以祝福,希望他们能拥有强大的内心,在行业扎下根来,成为真正的专业人才。
无论是选择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都需要大量的养老护理人员,这就必然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可观的养老护理员队伍。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对养老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具备专业素养的养老护理员队伍则是高质量养老服务的根本保障。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多,养老护理需求将继续增长,养老护理员短缺的问题将更加凸显,尤其失能失智群体的照护服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04.
给补贴、允落户、办培训,打出解困“组合拳”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我国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专业人才特别是护理人员短缺是主要表现之一。
为了缓和养老护理员短缺现状、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出台了政策支持。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提出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促进养老护理员工资合理增长,支持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镇登记失业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业,引导其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规定获得补贴。
同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等加大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养老企业,支持院校和优质机构共建合办养老服务实训基地。
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提出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鼓励开展养老护理等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及评价,支持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涵养老年人力资源,支持老年人参与文明实践、公益慈善、志愿服务、科教文卫等事业。
从地方来看,各地出台了补贴政策,提升养老护理员的薪酬待遇,普遍包含入职补贴、一次性补奖支持、岗位补贴、培训补贴、技能补贴等,补贴额度与养老服务一线从业时间、学历水平及职业技能等级挂钩。武汉市要求定期调查发布养老护理员市场工资价位,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合理确定养老护理员的薪酬水平。上海市要求到2035年,养老护理员平均收入达到全市平均工资水平。
部分一线城市还对养老护理员给予落户优待。2022年8月,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的养老护理员王程成功落户上海,成为上海首位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去年12月,北京提出高层次养老服务人才符合条件的可按照人才引进政策办理落户或者享受积分落户加分。
围绕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多地出台了相关政策,明确了培养数量和政策支持。比如早在2021年,湖北省要求2021年至2022年培训养老护理员6万人次以上,在武汉、宜昌、咸宁建立3个省级培训基地,每年给每个基地补助50万元。2023年11月,上海市提出建立健全养老护理员在岗培训制度,在全市范围内对依法设立并在民政部门备案的养老服务机构中的护理员进行非学历教育的在岗培训,进一步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技能。
为了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多地出台了入职奖补、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去年12月,辽宁省发布通知,调整完善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入职养老服务机构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到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中,全日制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最高可申请6万元入职补助。
职业技能等级是体现养老护理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上海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合格、并自证书核发之日起12个月内实现养老护理岗位就业(含证书核发前已在岗)的人员,可申请职业技能提升补贴(申请补贴时应当仍在岗),初级工补贴1500元,中级工2000元,高级工2500元。北京市对取得初级护理员(五级)等级的,每人每月补贴500元;取得中级(四级)护理员等级的,每人每月补贴800元;取得高级(三级)护理员等级的,每人每月补贴1000元;取得技师(二级)等级的,每人每月补贴1200元;取得高级技师(一级)等级的,每人每月补贴1500元。
此外,各地也开展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增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价值认同和社会认可,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如北京市举办2023年北京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全市1万余名养老护理员参与,并首次对优秀选手核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得主,曹彦臻获得高级技师等级证书,她认为这是对她职业能力的认可,也让她的职业生涯有更大上升空间。